狂奔在南京街头的野猪,结局如何?

没有人知道那三只野猪来自哪里。当人们注意到时,它们已经成了南京八字山公园的常客。

环卫工人最早发现它们的存在。那是2015年,两母一公,一月一次,顺着公园边缘的石板路,造访了草坪。由于它们总是r ` _用猪鼻把草坪拱出一个又f 5 & ^ r一个J # 6 Z u a泥坑,环卫工人很是头疼。再后来,或c H N 9 . 3 9 T 1许是有人用食物引诱它们,其中那只公猪变得越来越大胆,颇有勇气地增加了造访的n ? o频率。到了2022年年初,它干脆在公园门口左手边的树丛里住了下来。

每天傍晚5点,太阳还未落下,正值青壮年y ! 8 } 4 V b a r的野猪会趁着霞光,撅着屁股,摇摇摆摆地从树丛里探出脑袋,沿着小径走大概100米,u m 1 M到达行人聚集的地方。} % t T i D提溜着塑料袋的人们已等待它许久,“野猪来了”,他们忙不迭地掏出早已准备好的馒头和苹果,朝它扔去。

去年春天,S Z A y L j v q住在八字山公园附近的南京市民K / N | L们开始了这场寻猪之旅。他们在短视频平台记录f G x E n { w下这只野猪的行踪,掐准它出来觅食的时间。据公园保安回忆,最多的时# u k B a } ^候,有一百多人在野猪周围聚集,它吃得最丰盛的一次,足足吃了15个馒头。哪怕是4 = j U大年初一的晚上,还有人带着梨子和香蕉来看望它。人与猪的距离越来越近,胆子大些的小孩溜到一侧,偷摸野猪背上又长g # L 9 x ; K z a又扎I Y o : I e 1手的鬃毛,给它挠痒痒。

这场“亲密接触”结束在2022年3月24日。

那天下午,南京鼓楼分局挹江门派出所的民警,以及红山森林动物园的工作人员共同将野9 g v D d ` 2猪捕获,送往红山动物园的救护中心。大约一周后,公园的小广场上出现了一张# I ` { p红色的告示牌——上山野猪已由野保组织转移到老山森林公园——宣告了相遇的结局。自此,这只野猪彻底消失在公e / , r众视野。

但仍有人在惦念它。在八字山公园,几乎每位遛弯的市民都能提供一2 9 0 & p ?关于野猪的细节。它散步的路线、最爱g * A \ ) _吃的食物。“这只野猪和其他猪不一样。”常在八字山散步的李韵笃定地下判断。他说,那只猪听到人走近的声音,会“嘟嘟嘟”地转身,冲他们摇尾巴。提到野猪被抓走,他嘴角垂了下来,“它走了,我们都很伤心,喂了一个月,都有感E B p情的。”

狂奔在南京街头的野猪,结局如何?

即使失落,人们也接受了野猪被放归自然这个看似圆满的结局。但故事鲜为人知的部分是,这只野猪并没有被送X 1 m R i $往老山森林公园,甚至因为这场“相遇”,它永远\ 7 7 T | U O地失2 h D去了回归野外的机会。

“八字山”,是陈月龙对那只野猪的代称。他是红山动物园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的技I } J J 1术主管,这里的动物都没有名字Y : p,只有根据救助日期编写的编号。饲养员们会刻意和动物们保持距离,保留它们对人类的警惕性——所有救助都是为了最后的分离。

“八字山”让陈月龙犯了难。来的第一天,它就表现出和其他被救助动物的不同。别的o & s动物三四天/ _ G x 0内会处于紧张状态,e ( w #不愿意进食,但是“八字山”当天就3 ( p i [ L Q ?开始吞咽饲养员送来的食物。由于长期吃市民投喂的馒头和苹果,它养成了挑食的习惯,吃完玉米,E q y + R ?剩下红薯。休憩时,它趴在干草堆上,两只蹄子藏在身下,像一只乖巧的家猫,或者把身体翻过来,自在地侧躺在干草里。

评估个体是否能够重新回归野外,饲养员要分别判# U ! Y : H s定它身体和E s i Z w k 9 8 v心理的情况。前者指的是,个体需要有野外生存的能力,没有伤病,后者是它要“像野生动物一样活着”,如果个体始终对人类表现出亲近和信赖,那么2 3 y _ g k O就无法放归野外。

在陈月龙看来,游客在公园喂食野猪,打破了这种平衡。尽管野猪已经熟悉了公园的环境和场景,人猪双方看起来相安无事,可一旦将这只野猪放到另一个环境里,它无法识别人的意图和环境是否安全,按照行为惯性继续靠近人类的话,那它将成为F $ D f :“混乱的个体”,制造很多麻烦。

狂奔在南京街头的野猪,结局如何?

早在野猪被送到救护中心之前,陈月龙就和它打过照面。去年3月初,他听说有一只野猪住在八字山,还能h i y v +够自由觅食,就决定去观察是怎样的情况。

离它大概有二三十米距离时,陈月龙很意外,野猪没有任何远离人类的举动,依然安心地拱地、晃头。有人拿着苹果靠近它,它温顺地跟随着,走到了人群中,接受众人的+ L / W礼待。“我没有想到,它是以这样的方式活着。”陈月龙说,“这个过程大概就是野猪在那儿,大家带个馒头远远地扔给它,它开始不J [ t 5 u b G敢吃,人走远了,它就吃了。人再一点点地缩短距离,慢慢到它跟前,它也习惯了。”

对于人们想象中和野猪形成的情感联Q @ ) H U P )结,陈月龙给出了另~ H / : t一种解释。在漫长的进化中,野猪一直属于被捕食者的一环,是虎、豹、狼、熊和猛禽的食物来h 2 x 1 E b源,这让野猪形成了凶猛又胆小的性情,它们对于声音、气味、动作非常敏感,容易受惊并产生攻击行为。感知到危险的信号,它们的反应将会十分剧烈。在温顺地接受喂食时,@ P h k S A 2 N b它也可能因为某个突B D k z - z w #然出现的变动,迅速& P t 9 g r进入攻击姿态。

这和人类“我给你吃东西,作为回报,我就可以摸摸你”的认知存在错位,野生动0 r * - ! f v物不轻易,也不应该被驯化,一旦野猪发起攻击,任何结果都是人所不能承受的。“当人们意识到这太糟糕了,开始抱怨野猪怎么这么坏9 O 5 X I I h的时候,E l 2 ( 4 ~ 2还会有人记得最开始它和人的距离是怎么被打破的吗?为什么最后要由野猪来承担这个后果呢?动物能有9 % s :什么错呢?它们只是活着。”陈月龙说。

那次离开后,陈月龙发了一则微博,呼吁八字山附近的市民停止喂食活动。除了人与猪的距离埋下的隐患,他还注意到,八字山太小,不具B , 3 ,备承载野猪的条件,那三只野猪显然不是这里的原住民。如果它们被市民们留了下来,进一步繁衍,会陷入更尴尬s \ l的境地。“我们保护动物,不仅仅是保护这个种群能够繁衍下去,我们还要保护它与环境之间的共存关系。”

狂奔在南京街头的野猪,结局如何?

野猪时常出现在南京市区中,这0 H O o n , s F让人联想到另一个城市,香港。香港每年野猪出没或滋扰报T X % Q - e告的数目从2016年的583宗,% T \ +增加到2021年的1417宗。野猪闯入城市的主要原因之一,就是市民主动的喂饲行为。野猪和人类的关3 X n # L j系与距离被破坏,港岛野猪的习性发生了改变,如今,它们不仅会主动索食、翻找D K B x ~ i C V垃圾桶,还会攻击市民。为了减缓野猪增长速率,当地政府尝$ k ( k p C- J = 0 I c Q N了给野猪避孕、绝育等措施,但一一失效。即使被野猪困扰良久,香港仍) X ~ 2 k 2 Y X没找到解决之道。

2022年,香港政府提出修例遏止市民非4 D a法喂食野猪,甚至设立了最高罚款十万元及监禁的刑罚条例。环境及生态A , K x G v局局长谢展寰在一篇文章里向市民发q U , ` q出警告:“请告诉他们,喂饲其实会危害无辜的人,不K D l ) [ c {要再好心做坏事了。”

和香港野猪进入城市的情况相1 v ` d D R 6 ?比,陈月龙觉得,o K v ] \ $ . J z南京的状况好些,遇见野猪的频率相对较低,并且都是迷路的个体,送回野外也不会再往城里跑,这才是人和野生动物接近自然的关系和距离。

但“八字山”恐怕是其中的个例。2022年4月,《人物》在救护中心的笼舍里见到了“八字山”。它恣意地侧卧在笼舍一角,眯着眼睛打量笼^ $ q ( J S舍外的人,尾巴来回晃荡,这是放松的表现。陈月龙时刻在评估它的状态,以往救助的野猪,在1-22 - C P周内就可以考虑野放,但“八字山”已经入住近一个月,野放的希望十分渺茫。当人向它走近时,它没/ A 6 K ) M有表现出惧怕,反而会主动地嗅闻人类的味道,如果没有第一时间为^ V + $ f它提供食物,它会用鼻子使劲冲击铁网,表达自己的不满。

“让它对人形成惧怕其实很简单,它一过来j B W * e J Q v,我就打它,它自然就慢慢怕人了,但我们不会采取这样的方式,有悖动物福利的宗旨。”d A M V $ & ~ m陈月龙解释,比起塑造行为,消除行为能做的事更为有C Q K Y r限和棘手,饲养员只能尽量地不做什么,例如减少接触的频率,每天| r W 3仅喂食两顿,给足一次性的量后很快离开,避免“八字山”建立食物与人之间的联系。

b 3 5 s # ` \ t W便做了许多努力,“八字山”的行为几乎没有变化。去年5月底左右,陈月龙下了那个最终也最残酷的判断——“八字山”已经不适; } w L u X e /合放归野外,它的后半生将会在笼舍内% $ G度过。